時間:2021-01-16 15:01:45
點擊:
小麥蚜蟲科學防治才能奪高產
發生危害
小麥蚜蟲俗稱油蟲、膩蟲、蜜蟲,主要種類有麥長管蚜、麥二叉蚜、黍縊管蚜等,是對我省小麥產量影響最大的害蟲,常年發生面積均在5000萬畝以上。以成蚜、若蚜吸食小麥葉片、莖稈和嫩穗的汁液為害。苗期多集中在小麥葉片背面、葉鞘及心葉處刺吸,輕者造成葉片發黃、生長停滯、分蘗減少,重者不能正常抽穗,或造成麥株枯萎死亡。小麥抽穗后集中在穗部為害,造成灌漿不足、籽粒干癟、千粒重下降,嚴重影響小麥產量和品質。
形態識別
三種小麥蚜蟲形態特征的區別主要在體色、觸角、腹管及成蟲翅脈。麥長管蚜體色草綠色至橙紅色,觸角、腹管黑色,觸角長超過腹部2/3,腹管長超過腹部末,有翅蚜前翅中脈沒有明顯的二叉分支;麥二叉蚜體色多淡綠色至黃褐色,觸角長不超過腹部2/3,腹管淺綠色,頂端黑色,腹管長通常不超過腹部末,有翅蚜前翅中脈有明顯的二叉分支;黍縊管蚜體色多暗綠色至墨綠色,腹管基部銹紅色。同時,結合它們的發生規律,可以將三種蚜蟲區分開來。
發生規律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,三種小麥蚜蟲都能以無翅型孤雌胎生蚜生活,繁殖力極強,發育歷期短,蟲口密度上升快,短期內蚜量即可達到萬頭以上。麥長管蚜、麥二叉蚜一年發生20~30代,黍縊管蚜一年發生10~20代,每年3~4月隨氣溫回升繁殖擴展,5月上中旬大量繁殖,出現為害高峰。在種群上,麥長管蚜種群數量最大,多在小麥上部葉片正面為害,抽穗灌漿期迅速繁殖,集中在嫩穗上吸食,故也稱穗蚜。麥二叉蚜多在小麥苗期或小麥下部葉片上為害,以葉片背面分布較多;條件適宜時,黍縊管蚜也能上升到小麥上部葉片或穗部為害,成為穗蚜。麥長管蚜及麥二叉蚜生活的最適氣溫為16~25℃,黍縊管蚜在30℃左右發育最快。麥長管蚜最適相對濕度為50%~80%;而麥二叉蚜則喜干旱,最適相對濕度35%~67%;黍縊管蚜喜高濕,不耐干旱。
科學防治
重點是做好小麥揚花末期至灌漿期的防控,確保防治效果。當小麥穗期百穗蚜量達到800頭以上,天敵與麥蚜比小于1∶150時,可選用啶蟲脒、吡蟲啉、抗蚜威、高效氯氟氰菊酯、呋蟲胺苦參堿、噻蟲嗪、吡蚜酮、耳霉菌等藥劑噴霧防治。有條件的地區,提倡釋放蚜繭蜂等天敵昆蟲進行生物防治。